来源:牛宝体育娱乐平台 发布时间:2025-04-16 12:37:03
将军气节,/高白山,/模范。/抛头颅,/慷慨激昂,/求大解放。/革命斗争为整体,/哪管自己存和亡。/千万人,/景仰勋绩,/永难忘。/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1905—1940),回族。原名马尚德,又名张贯一,号润生,字骥生,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民国12年),考入河南省开封工业学校,1927年(民国16年),参加中国。曾任豫南特委书记,领导了确山农民和刘家庙起义。
1927年,加入中国。1928年底,杨靖宇以河南省委特派员的身份使用张贯一的化名,先后到信阳、洛阳、开封等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从不畏惧,对党的事业坚贞不屈,多次被党营救出狱。
1929年7月(民国18年),杨靖宇被党中央由上海派赴东北开展工人运动。先后在抚顺、本溪等矿区开展工人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任东北抗日救国会总会会长。1934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1940年,与日军作战,在弹尽粮绝中英勇牺牲。日寇解剖烈士尸体,“结果发现他的胃内没有粮食,只有草根而已”。
书中描述了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指挥抗联第一路军纵横吉辽两省,驰骋三十余县,同凶残的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搏斗,沉重打击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牵制日军几十万兵力,打乱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战略部署,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进程。
《靖宇和抗联第一路军》是抗联史料(第一辑)。1册,108页,纪云龙编著。该书分七章23节。以大量翔实的史料记述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苦难中诞生、在残酷的斗争中成长、杨靖宇烈士殉国及抗联第一路军的胜利。书的封面有烈士画像,书中有战役、装备兵力部署等15个数据表格及战役图一幅等插图。
作者在《后记》中说:“这书的最大特点是所据多系敌人“机密,文件,而与正面材料对照的结果。”“还根据从朝鲜带来的《金日成口述笔录》”做了重要的修正。”文后列举了日本、敌占区及延安等解放区出版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中华民族抗战史、东北抗日联军史有重大文献参考价值。1946年11月东北书店出版,草纸,平装页面 18.3x320px。印数5000册,保存完好。西安民间回族史料收藏者陈晓平藏。
《靖宇和抗联第一路军》记述:这年年初(1940),在金川马皮骨山的一次战斗中,杨靖宇的部队伤亡极大。当时,他身边只剩下十几名战士,饥饿、寒冷、疲劳,还要应付从四面包围上来的敌人。
2月23 日,他来到吉林蒙江县保安村西南三道威子,已经是精疲力竭,下午4时,杨靖宇被跟踪上来的100多名敌人包围在一个高地上,敌我相隔仅50米,汉奸大声喊话劝降,但杨靖宇只用子弹回答。他双手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了 20多个敌人。敌人见劝降无望,便下令从两面夹击。4时30分,杨靖宇胸中三枪,手中一枪,仰面壮烈殉国,年仅35岁。顶天立地真英雄,林海雪原写春秋。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在场的日本人无不受到莫大震撼。日军头目岸谷隆一郎流了眼泪,长时间默默无语。
史料载,这个屠杀中国人民的剑子手,“一天之内,苍老了许多”。此后,岸谷隆一郎穷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抗日将士的心理。研究越深人入,他内心受到的折磨越大。最后,他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后自杀。
他在遗嘱中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杨靖字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央广军事节目特别制作20集系列节目《揭秘胜利》。邀请旅日抗战史专家萨苏,站在70年后的历史方位从日本的大量史料中挖掘鲜为人知的战争细节,以全新的视角,解读经典战例,揭秘胜利内涵。
1945年8月9日,在中苏边境上,数十万盟军向日本的最后一个重兵集团关东军发起总攻。上百万的关东军士崩瓦解,中国的东北得以解放。
就在解放东北的盟军序列之中,有一支仅有一千余人的小部队非常引人注目。因为这支部队居然是以空降的方式在东北的57个点上实行了伞降。这些空降下来的中国企兵作战十分出色,在关东军的背后造成了极大恐慌。这支部队,就是中国东北抗日联军最后的部队,他们已在东北和日军进行了14年的苦战。尽管这支部队仅剩不到一千人,但最终以凯旋的方式打回故乡。
可惜的是,就在这些返回故乡的中国战士身影之中,找不到他们的总司令。因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总司令杨靖宇在1940年已经牺性于吉林蒙江。杨靖宇将军是当时东北地区中国最出色的游击战指挥官之一。如果大家到日本的靖国神社去了解情况就会发现靖国神社第一批集体人祀的日军成员,既所谓的“肉弹十勇士”便是被杨靖宇将军送到这里来的。
日军也认识到杨靖宇将军的威胁,于是在1938年到1940年对长白山组织了大规模进攻。由于是孤军苦战,东北抗日联军的战斗逐渐进入到很艰难的时刻。杨靖宇将军身边的部队越打越少,由于叛徒的出卖,日军死死地咬住了杨靖宇将军。
在战后的统计之中发现,仅仅为了追击杨靖宇将军一个人,日军就动用了这一年日本整个GDP的1%。换句线个杨靖宇将军,那日军根本不可能在中国继续作战下去。杨靖宇将军仅剩一人,最终被日军包围于河岸之边。但就在最后的时刻,日军与杨靖宇将军居然还有一段对话,在日本的《满洲国警察外史》之中能够找到了这段对话。当日军指挥官西谷喜代人指挥日军和伪满军警向杨靖宇将军靠近时,他下令部队停止前进,然后开始喊话:“君是杨司令否?”可见日军在最后时刻对杨靖宇将军仍怀尊敬,称呼他为杨司令。
在上百名日本军警的围攻之下,日军说最后的战斗还持续了20分钟。也就是说,杨靖宇将军孤身又与这些日军死战了20分钟之久。他的右臂一度中弹,手枪落地,他又用左手抽出另外一支手枪来迎战。最终胸部再次中弹的时候,杨靖宇将军终于倒下。最后发现,他身上先后中了五颗子弹。
日军纷纷前来,确认究竟战死的是不是杨靖宇。当他们确认是杨靖宇的时候,日方的报道中是这样描述的:“是杨啊,于是所有的讨伐队员都发出了男儿之泣。”所谓“男儿之泣”,就是他们感到这是真正的一个男子汉,一个大丈夫,所以这些日本的讨伐队员也为中国的将军而哭泣。
此刻、笔者写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这是多么的悲壮啊,杨靖宇将军是多么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保卫着自己的人民,以血肉之躯为我们东北的父老乡亲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而自己却甘当用生命去诠释自己坚定的立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应该说杨靖宇将军的忠诚和勇敢,他这种中国之魂的精神,不但让他的部下追随他一起与日军作战,而且也在他对手之中产生了敬仰和钦佩。
当我细看日军档案时,有一件事情在我心中产生振动。那就是看到日车清理杨靖宇将军身边的遗物,他们发现除了手枪怀表等物之外,还有一支口琴。
杨靖宇将军的战友回忆到,杨靖宇将军经常在休息的时候给大家吹口琴,甚至教小战士们吹口琴。
杨靖宇将军牺牲的时候已经断粮多日,日军对他的尸体进行了解剖,结果发现他的腹中除了棉花和树皮以外没有一粒粮食。在这种情况下,将军身边居然还带着一支口琴。这就让大家明白了东北抗日联军为什么能在重重围攻之下死战14年。他们是一些热爱生活的中国人,所以他们才会为这一个国家拼死奋战。
1995年,在《当代中国》大型系列从书《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一书里,杨靖宇是回族的记载。这本书主编为邓力群(原中宣部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马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会长)、武衡(国家科委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编委由于光远、王忍之、朱穆之、、胡绳、贺敬之、袁宝华、薛暮桥等人组成,于1993年3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对该书的出版,主编黄光学指出:《当代中国》从书,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央统一部署安排下,分别由党中央、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各军兵种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编写的一部大型丛书。
本刊2015年(总第24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马本斋和白崇禧头像,其中白崇禧、马本斋族属早已明确无疑,唯杨靖宇烈士公开报导中没有介绍是回族,因而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有疑惑,本主编虽然作了几点说明,但人们仍然所知其少。本期特补登这篇文章,并配发最权威的书刊记载,凿凿昭告。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加紧在被占领区及别的地方少数民族中培养干部,组织群众参加反日斗争,从而使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干部成批地成长起来。回族的杨靖宇,朝鲜族的李铁夫、李红光,满族的陈翰章等都是当时有代表性的著名人物。”
少数民族干部在本民族、本地区有很大影响。有些过去没有公开自己少数民族成份的领导干部,如粟裕、廖汉生、江华(瑶族)和已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如杨靖宇(回族)、罗炳辉(彝族)等,在他们的民族成份公开以后,都受到各族人民的敬爱,被认为是少数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杨靖宇, 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有回族和汉族的争论,汉族说多为网络。我的意见是不论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中国人未来的归宿。
说起为改成“杨靖宇”这一个名字的原因,据一些抗联老战士回忆说,问题大多有三个:一是因为活动在吉林磐石的南满游击队原政委叫杨奠坤,他不幸在与日军的一次交火中身负重伤,被转移至哈尔滨治伤。
省委决定派马尚德(张贯一)接替杨奠坤的政委职位,由于当时队伍中很多人都是山林武装,有些匪气,而杨奠坤的威望又比较高,中途换将恐怕队伍人员不服,马尚德改成杨靖宇容易给队员一种杨靖宇是杨奠坤兄弟的感觉,不至于影响部队的士气。二是因为先后两任政委都姓杨,周围老百姓不容易感觉到原来的杨政委受伤了,能避免影响他们的抗日情绪。三是因为两任政委都姓杨,日伪军也不容易感觉到游击队换将了,尽可能的避免给敌人造成借机增长士气的机会。
另外,“靖宇”在朝鲜语(当时队伍中有不少朝鲜族的抗日)中还有“驱逐外敌”之意。出于以上这些原因,马尚德做出了改名杨靖宇的决定。
鲜为人知的是,杨靖宇壮烈牺牲之后,日军将杨靖宇的脑袋,割了下来,装到一个透明木箱子里,用汽车运载着,在通化市,沿街巡回展示,并在一路上,宣传广播。
当然了,从日本人的角度看,对杨靖宇敬佩归敬佩,但是,必要的“杀鸡儆猴”工作,还是要做的。
杨靖宇牺牲十年之后,1950年,这样一个时间段的黑龙江省委,决定建立一个“东北烈士纪念馆”,并计划将杨靖宇生前的战斗事迹,作为“东北烈士纪念馆”最重要的陈列内容,加以展出,用以激励子孙后代。
当时的战友们、们,对杨靖宇在他前半生里的经历,都不清楚,这样的话呢,杨靖宇一生的故事,就无法讲个完整,就连最基本的,杨靖宇是哪里人,都说不出来。
原来,杨靖宇为了从事革命斗争,为了掩护自己,为了掩护家人,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化名,叫做杨靖宇。
调查组找到了杨靖宇生前的亲密战友杨一辰,一问,才知道,原来杨靖宇(马尚德)是河南确山人(今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
1951年夏天的某一日,调查组千里迢迢,来到了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马尚德(杨靖宇)的家。
杨靖宇(马尚德)之妻,长期等候丈夫回家,未果,已于1945年病故,比杨靖宇,晚走了5年。
谈到这里,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年马尚德离家参加革命,为什么多年没有音讯呢?
但是,我们大家可以相信,马尚德(杨靖宇)应该是在保护他的家人,不受政府、以及日军的残杀和迫害。
马尚德(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满眼泪水地对调查组说:我早就明白我们东北有个打日本的英雄杨靖宇,可是,我万万没想到,杨靖宇,就是我爸。
有趣的是,杨靖宇的这个儿子马从云,还挺有能耐,在旧社会的确山县,还挺能折腾,挺能经营的,手上积攒了几十亩地,所以在土改初期,马从云被划分为“地主分子”。
人民政府得知马从云是杨靖宇(马尚德)的儿子,认为:虽然马从云被划分为“地主”成分,但是,鉴于他爸是杨靖宇,应该特殊处理,所以,不追究马从云的“地主成分”。
于是,政府把马从云,保送到“开封工农干部速读班”学习,然后,政府给安排工作,把马从云,分配到郑州铁路局。
其中,马继志,曾于1977年到1981年参军,并参加了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但是,马继志在中越边境参战期间,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自己的爷爷是杨靖宇。
而那个马继民呢,长大后,在南海舰队当过兵。退伍之后,马继民在郑州铁路局工作。
当年,日寇拿着他们割下来的杨靖宇的脑袋,在吉林通化市区四处巡展之后,就把杨靖宇的脑袋,放到了关东军医务部,泡在了一个装满药水的玻璃瓶里。
后来,日本投降,日本人管不着杨靖宇的脑袋了,弃之不理,也没有和我军接收人员,做好认真的交接和交代。
我方接管“关东军医务部”之后,接管人员不知道这颗脑袋就是杨靖宇的头颅,于是,把它作为“有用人体标本”,移交给了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长春大学(今天仍然叫长春大学),以作“教辅用品”。
也就是说,截止到1948年杨靖宇的这颗头颅被发现,这颗头颅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有可能会被长春大学的师生,反反复复,在课堂展示、作教学使用。
课余时间,杨靖宇的这颗脑袋,就泡在长春大学的标本室。同放一室的,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另一位领导人陈翰章的脑袋,同样,也泡在液容器里。
1948年,当时日本人投降已经3年了,有一个姓“铃木”的日本人,还滞留在长春,这个铃木呢,战争期间曾经做过日军的酒保(类似于西方的调酒师)。
铃木告诉我地下党人员李野光,说他在战争期间,曾经在关东军的医务部,看到过两颗“大人物”的脑袋,被日军泡在溶液里。
于是,李野光顺藤摸瓜,最后在长春大学医学院的标本室里,找到了这两颗脑袋。
时光一晃,到了1957年,人民政府安排将杨靖宇的脑袋和遗骨进行合葬,合葬到吉林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靖宇陵园)”内。
2019年10月24日,当年指挥、组织围捕杨靖宇的伪满洲国“通化省”警务厅的厅长,岸谷隆一郎的侄女岸谷和,和一群日本友人,来到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靖宇陵园),向杨靖宇烈士献花。岸谷和接受中国记者正常采访,向杨靖宇道歉,并且写下了道歉书。
哦对了,差点忘了,当年出卖杨靖宇的主要叛徒,是原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师长,名叫程斌。
1951年的沈阳,一个雨天,程斌打着雨伞在街上走路,突然有一个人为躲雨,闪到他的伞下,两人一看,哈,原来是故人,也是一个曾经叛变的原东北抗日联军的干部。